息肉是癌吗?这是大家最关注的。
事实上,息肉与癌症之间,并非简单的等号。
息肉家族成员众多,但良莠不齐:绝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不会癌变,也不会长得太大。而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息肉,癌变风险也是天差地别。什么样的息肉容易癌变?我们一起来看看。
简单来说,息肉就是长在黏膜表面的小疙瘩,就像皮肤上的小痣一样,但它长在身体的内部,比如胃、肠道、胆囊、子宫、鼻腔等部位。
从医学上看,息肉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它可能是炎症引起的,也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因此我们需要辨别哪些息肉可以继续观察,哪些息肉需要及时处理。
1.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通常是良性的,不过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应高度警惕胆囊息肉癌变的可能:
-
胆囊息肉比较大,超过1厘米;
-
胆囊息肉基底较宽;
-
单发息肉,也就是只有1个胆囊息肉;
-
右上腹胀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
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等其他需要胆囊切除的疾病;
-
具有胆囊癌家族史。
2. 子宫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约有 25% 的女性会患此病,绝大多数是良性病变,极少数有恶变风险。
对于无症状、无恶变高危因素、息肉直径<1cm 的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 3~6 个月后超声复检 1 次,若病情稳定, 则可每年随诊 1 次,部分息肉可能在随访过程中自然消退;如果是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了月经改变、不孕、流产以及恶性病变不排除等情况,则建议及时行手术治疗。
3. 胃息肉
胃息肉中,约80%为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约20%为腺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相对较高。一般情况下,一旦发现胃息肉就应进行活检,以确定其病理类型。
4. 肠息肉
肠息肉主要分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非腺瘤性息肉大多是良性的,反之腺瘤性肠息肉是公认的肠癌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腺瘤性肠息肉。如果发现腺瘤性息肉,建议尽早行内镜下切除,并送病理检查,如果发现已经癌变,则要按肠癌来进行治疗(手术等),而如果不是恶性的,也要定期复查肠镜。
对于风险较低的息肉
记得密切观察
定期复查
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一些具有潜在风险或者
已经引起麻烦的息肉
积极干预是必要的选择了
1. 规律、合理饮食。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多摄入膳食纤维,少食用高脂食物,戒烟限酒。
2. 适当运动。加强体育锻炼,避免久坐,根据自己的情况,坚持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3. 戒烟、少喝酒。若经常喝酒、长期吸烟会增加了细胞突变的概率。
4.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形成一个良好的生物钟。
5. 每年定期进行体检。通过B超等检查方式,检查体内是否有息肉出现,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尤其要注意。
注意:
息肉切除后,存在复发概率,研究显示,6颗以上息肉的复发率甚至可达40%。术后务必遵医嘱,并保持每年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