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骨密度监测频率与药物干预时机选择指南
吴培华 2025年 09月 28日, 11:05
[]
小
中
大
### 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骨密度监测频率与药物干预时机选择指南
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流失加速,骨质疏松风险显著增高。科学管理骨质疏松需重点关注骨密度监测频率与药物干预时机的合理选择,以降低骨折风险。
#### 骨密度监测频率
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建议绝经后女性在绝经初期(如50-55岁)进行首次骨密度检测(常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若结果正常(T值≥-1.0),可每3-5年复查一次;若骨量减少(T值介于-1.0至-2.5之间),需每1-2年监测一次;若已确诊骨质疏松(T值≤-2.5),或存在骨折高风险因素(如高龄、低体重、家族史),应每年复查一次。合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需缩短监测间隔。
#### 药物干预时机
药物干预需基于骨密度结果、骨折风险综合评估:
1. **立即干预指征**:
- T值≤-2.5,或出现脆性骨折(如椎体、髋部骨折)。
- 骨量减少伴FRAX®工具评估的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20%(或髋部骨折风险≥3%)。
2. **首选药物选择**:
- **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作为一线治疗,可抑制骨吸收,降低骨折风险。
- **RANKL抑制剂**(如地舒单抗):适用于高风险或无法耐受口服药物的患者。
- 严重病例可考虑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以促进骨形成。
3. **辅助措施**:
- 每日补充钙剂(1000-1200mg)与维生素D(800-1000IU),辅以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增强骨强度。
#### 综合管理建议
绝经后女性需定期评估生活习惯、跌倒风险及合并疾病,个体化调整监测与治疗方案。早期规范干预可有效延缓骨量流失,提升生活质量。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诊疗需遵医嘱。